News新聞中心

大宸設計沙龍 | 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利用及其設計方法研討
2023-05-19

5月17日,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教授級高工、廣東省文化廳文物局文物保護專家蔡曉寶先生受邀作客大宸設計沙龍。蔡曉寶先生以“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利用及其設計方法研討”為主題,以“國家相關的法規-標準-規范”、“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保護”、“中國傳統建筑概說”、“文物保護工程案例解讀”為提綱,講述文物建筑的修繕設計。

蔡曉寶先生首先從“國家相關的法規-標準-規范”講起,指出我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

國家相關的法規-標準-規范(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11-19人大常委會通過-2017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2003國務院令第377號-2017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01-01施行(2019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1998-03-01施行(2019版)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 號)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 CHINA,2015年)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文化部2003年第26號令)

《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2003第119號(2011版)

《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要求》(試行)國家文物局 2013

《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

《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 125-2016)

《古建筑測繪規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CH/T 6005-2018)

《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標準》(GB/T 50165-2020)

蔡曉寶先生概說中國傳統建筑特色,提出中國傳統建筑以“大木架構”結構體系為主,西方傳統建筑材料以磚石為主,而現代的建材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當下建材發展趨勢是:輕質高強-綠色環保。

中國傳統建筑具有樸實素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夯土、木材、陶、磚(秦磚漢瓦)等為建筑材料,以木架構榫、卯組合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高臺基、柱、梁、斗栱、枋、檁、椽等構件),按照整體布局、美學構圖、建筑形制及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間距組合在一起,在規劃選址、材質、色彩、韻律、比例、空間轉換及外觀造型等方面均有過很高成就。

中國傳統“大木架構”建筑發展脈絡大致反映了我國古代、近代宗法王朝社會結構的經緯度、有序性及超穩定大一統結構。

中國傳統建筑的“大一統”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大木構架結構體系,曾達到“登峰造極”地步,宋李誡的《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集中國古代眾多匠師的工程營造技技術之大成。中國傳統大木構架體系對建筑的形制、結構、材質、色彩、尺度、比例等均有嚴格嚴謹的等級規定。

應縣木塔·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

針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價值,蔡曉寶先生提出,文物建筑即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眾多文物工作者不斷努力下,大量瀕危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得到有效搶救、保護、修繕,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得以保護-傳承-發揚-光大,由此擴展并提升了文物建筑的文化內涵。

此外,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因歷史原因具有一定程度的“紅色基因”,作為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及革命傳統教育等,進一步彰顯文物建筑服務社會的功能,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第五條,文物保護工程分為:保養維護工程、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遷移工程等。

(一)保養維護工程,系指針對文物的輕微損害所作的日常性、季節性的養護。

(二)搶險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發嚴重危險時,由于時間、技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徹底修繕而對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臨時搶險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繕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本體所必需的結構加固處理和維修,包括結合結構加固而進行的局部復原工程。

(四)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而附加安全防護設施的工程。

(五)遷移工程,系指因保護工作特別需要,并無其它更為有效的手段時所采取的將文物整體或局部搬遷、異地保護的工程。

最后,蔡曉寶先生列舉了古建筑遷移保護的案例。瑞典于2014年,實施了一個龐大的城市遷移計劃,該國最北端的一個叫基律納的城市,因為地面出現巨大裂縫,需要在20年內向東遷移約3.2公里。該城市中有一座被評為瑞典最美麗建筑的古老教堂,用卡車和起重機抬起并運行2公里,遷移到新地址。

我國較早的古建筑整體成功遷移,是在2005-2006年當時為了讓道國家高速公路建設,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慈源寺3座總重達3500噸的文物建筑完成了整體遷移,耗資900多萬元,累計移動1200多米,文物建筑完好無損,整個工程改寫5項世界紀錄,創下6個國內第一。

慈源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國罕見的融佛、儒、道三教為一體的文物建筑群,現存十余座建筑,其中的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然而,因當地地下有許多歷史上形成的小煤窯采空區,且正在建設的安林高速公路不得不從該寺中部穿過,盡管“文物保護以不離開其原生環境為首選”,但此次的保護卻因迫不得已而須挪走。

為使文物建筑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護,經過文物專家長達一年半的調研、論證,并報請河南省政府批準,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決定對慈源寺中價值較高的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三座建筑進行整體遷移保護。這是目前中國第一例古建筑群整體移動保護工程。

正如蔡曉寶先生所言,文物建筑的存在是國家文明史、民族文化史的傳承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建筑是歷史文明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座城市及村鎮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者。它是一段文明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古建筑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將不復存在。保護好先輩遺傳下來的古跡文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返回 上一條由大宸承接設計 | 唯品會唯家公寓正式啟用 下一條喜訊!大宸設計入選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現代醫療建筑管理分會常務委員單位
返回頂部
国产情侣系列在线视频|亚洲 国产 韩国 欧美 在线|亚洲国产AV二区精品|亚洲国产精品狼友在线观看